土建|鋼筋偏位的幾種常見的處理辦法
一、現澆結構(柱、墻)鋼筋偏位處理方案
1、鋼筋偏位(柱≤5mm,墻≤3mm):在規范允許范圍內不進行處理。
2、鋼筋偏位(柱>5mm≤25mm;墻>3mm≤15mm):在范圍內且不超出保護層厚度時。
按國標圖集16G101-1柱、墻鋼筋在樓面變截面時鋼筋彎曲做法,直接按照1:6的比例在結構面調整鋼筋,見下圖。
3、鋼筋偏位(柱>25mm≤50mm;墻>15mm≤30mm)向內偏
:
如果鋼筋位移在25mm到50mm之間且向內偏,可直接在樓面上按1:6比例調整鋼筋,保證模板支設,同時采取鋼筋根部綁扎和點焊鋼筋的方法進行加固,加筋的直徑為14,加筋需要與打彎的鋼筋綁扎搭接在一起,見下圖。
4、鋼筋偏位(柱>25mm;墻>15mm)向外偏超過保護層:
如果鋼筋偏位(柱>25mm;墻>15mm),向外偏超過保護層厚度,結構截面不能局部加大處理時可將偏位鋼筋打彎錨固,割除長出部分原鋼筋,再另植相同鋼筋的方法處理,見下圖。
5、鋼筋偏位(柱>50mm;墻>30mm)向內偏時:
如果鋼筋偏位柱>50mm;墻>30mm以上向內偏,保留偏位原鋼筋,另在設計位置用植筋的方法處理,見下圖。植筋錨固長度可與現澆砼鋼筋錨固設計長度相同或按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植筋技術部分計算植筋深度設計值ld;
當植筋深度為按構造配置時最小錨固長度符合受壓鋼筋錨固、受拉鋼筋錨固的規定,規格同原鋼筋。所植鋼筋需要與打彎的鋼筋或焊接綁扎搭接在一起。
植筋所用錨固膠的錨固性能通過專門的試驗確定,或獲準使用的植筋錨固膠,除說明書規定可以摻入定量的摻和劑(填料)外,現場施工中不宜隨意增添摻料。
植筋時先把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凈,用比所植鋼筋直徑略大的加長鉆頭鉆孔時在鉆頭上做好鉆孔深度標志,然后用電吹風機的吹風管深入鉆孔吹干凈灰塵,植筋膠置入錨孔后,在固化完成前,應在固化期間禁止擾動。
植筋完畢應靜置養護,養護的條件和時間應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執行;養護到期的應進行拉拔試驗。
二、現澆框架結構鋼筋鋼筋偏位及產生原因
1、柱縱向受力鋼筋發生水平或扭轉偏位,主要為基礎伸出地面處、上下層柱樓板處、角柱、邊柱。
偏位原因:柱軸線放線不準確;柱模板搭設支撐不牢;柱鋼筋骨架綁扎不牢,在節點處梁柱鋼筋交叉,梁鋼筋就位時把柱鋼筋擠歪了;澆注砼時振動不當,把縱筋骨架振松。
2、梁、板、墻、構造柱等鋼筋偏移,主要原因為鋼筋綁扎不牢固、操作不規范、人為踩踏、來回泵管的拖拉等。
三、現澆框架結構鋼筋鋼筋偏位預防措施
1、熟悉圖紙,按圖紙及工藝標準要求,向班組進行技術交底。
2、做好抄平放線工作,彈好水平標高線,柱、墻外皮尺寸線,并進行復核。
3、根據彈好的外皮尺寸線,檢查下層預留搭接鋼筋的位置、數量、長度,如不符合要求時,應進行處理。綁扎前先整理調直下層伸出的搭接筋。
4、嚴格按鋼筋綁扎工藝標準進行施工,鋼筋應綁扎牢固。
5、成品保護及施工注意事項
①柱子鋼筋綁扎后,不準踩踏。
②樓板的彎起鋼筋、負彎矩鋼筋綁好后,不準在上面踩踏行走。澆筑混凝土時派鋼筋工專門負責修理,保證負彎矩筋位置的正確性。
③安裝電線管、暖衛管線或其他設施時,不得任意切斷和移動鋼筋。
④澆筑混凝土前檢查鋼筋位置是否正確,振搗混凝土時防止碰動鋼筋,澆完混凝土后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墻筋位移。
⑤綁豎向受力筋時要吊正,搭接部位綁3個扣,綁扣不能用同一方向的順扣。并采取加斜撐等措施固定鋼筋,防止柱、墻鋼筋骨架不垂直。
⑥綁板的鋼筋時用尺桿劃線,綁扎時隨時找正調直,防止板筋不順直,位置不準。
⑦臨邊操作注意身體重心,當心失穩造成傷害。
四、允許偏差項目
現澆框架鋼筋綁扎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